记者林姿辰许立波编辑张海妮
最近3个交易日,
《》记者了解到,
目前,日本豪雅、德国蔡司、法国依视路是国内离焦镜市场三巨头品牌,其代表产品的近视防控率在50%以上;
而“先上市,后临床”的竞速策略却给国产产品的效果蒙上一层面纱。在相关国家标准缺失、临床支撑相对薄弱、代表产品尚待出圈的背景下,国产离焦镜江湖争霸已硝烟渐起,长期投资者信心不减。
离焦镜业务被视作
有三甲医院眼科医生告诉记者,3个月的观察时间太短,结果还无法反映产品的近视控制效果,但由于市面上的主流离焦镜6个月、2年的近视有效控制率均超过50%,投资者对这一结果并不买账。
根据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,记者对各品牌离焦镜产品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对比。
在7月25日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,
7月25日发布的研报显示,对近视防控产品的临床试验考察通常采用“3+1”指标,即对眼轴增长的控制、对度数的控制、有效性,以及配戴舒适性。由于3个月随访时间相对较短,基于谨慎性的考虑,明月离焦镜本次报告主要以眼轴增长作为衡量指标。
上述三甲医院眼科医生告诉记者,一款有效果的近视防控产品,应该在至少1年的临床研究中,屈光度和眼轴都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。
针对外界质疑,为何要在此时公布3个月的临床进展而不是等到6个月再发布更为成熟的临床数据时,
《》记者了解到,软性周边的周边矫正接触镜、周边离焦矫正防控镜,与OK镜、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并称为医学界公认有效的三种近视控制方案。
虽然从临床效果看,离焦框架镜在几种近视防控手段中并不出彩,但性价比高、患者依从性好也让它收获了一大批用户。
在6月的研报中预计,离焦框架镜在近视青少年中渗透率约为3%~4%,而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OK镜在国内渗透率约1%,这意味着离焦框架镜的人气大有盖过OK镜之势。
除了佩戴方便,孩子依从性好,医生或专业人员背书也是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离焦镜的原因。7月19日,一名家长告诉记者,自己在发现孩子近视度数飞涨后,第一选择本是朋友推荐的近万元的OK镜,但由于孩子对OK镜的材质比较敏感,自己最终买回家的产品是视光中心内人士推荐的离焦框架镜。“因为我也不太懂国外和国内有什么品牌,区别在哪,我也没问直接就买了就回家了。”
《》记者了解到,目前国内市场已形成日本豪雅、德国蔡司、法国依视路三大外资品牌占主导地位,
与外资品牌相比,国产品牌在本土渠道和价格上更具优势,其相关产品不需要太多的市场投放和消费者教育,可以由终端销售的视光师完成一对一的推广跟宣传,价格更亲民。
要充分展现成本和渠道优势,以
7月20日下午,《》记者走访了北京朝阳区一家眼科诊所,对离焦镜进行咨询。当天是工作日,店内休息区已有多位家长带领孩子等待检查。店员告诉记者,离焦框架镜防控近视进展的效果“基本能控制近视度数的年增长在100度以内”。目前店内销售的离焦框架镜片品牌只有依视路、豪雅、蔡司三大外资品牌,并未覆盖国产品牌。
相关国家标准尚待确立
离焦框架镜虽火,但5%的绝对渗透率意味着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。
考虑到中国家长对孩子近视具有比较强的焦虑感,国内离焦镜行业有潜力增长到日韩的水平,但完善行业体系、确立相关国家标准是重要关卡。
“当你问iPhone12有什么功能,他们很清楚;但是你问他戴这么多年的眼镜,镜片有什么功能时,他们就不清楚了。”
去年6月5日,依视路大中华区视力保健总裁林国樑接受《》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,中国作为近视大国,近视患者对于爱眼、护眼的知识、意识也比较薄弱。
此外,确立相关国家标准、规范行业发展也很重要。
7月20日,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、中南大学
相关产品的技术关键不在于镜片中央的看远区域,而在于周边几百个形成近视性离焦的蜂窝状微透镜。目前,国内对于这类微透镜产品仍然没有国家标准,因此不排除有山寨厂家的产品微透镜大小不同、连接方式无序的可能。在国家标准制定实施之前,市面上不同厂家的离焦镜产品质量、效果可能会有较大差距。此外,即便是镜片厂商的质量可控,也会存在能否真的和患者的眼睛适配的问题,因为不同人眼的离焦形态千差万别,很难有一种固定的微透镜排列方案适合于所有的青少年。
对于离焦镜产品未来发展,杨智宽认为,以
防控效果优于离焦框架镜的离焦软镜是另一个研发方向。
7月5日,库博光学MiSight软性亲水接触镜在国内正式上市。这是全球唯一一款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,用于初始配戴年龄8~12岁儿童延缓近视进展的软性接触镜。
国内方面,
总之,没有企业愿意放弃供不应求的市场。
配资者参与股票配资实盘开户的流程其实也不复杂,选择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是非常关键,也就是说正规的配资公司是非常重要,有一定的交易保障,其次也要注意是否实盘模式,选择正规的实盘配资公司申请注册,提前做好交易的准备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财富牛观点